(医学科学学位 专业代码:100601)
一、专业概况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诊断学是我校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之一,本专业遵循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利用高科技手段,运用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及其药理作用,中药复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已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培养目标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为祖国医学科学事业献身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具有团结合作和集体精神。
(二)掌握医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所从事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领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进行医学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和医疗工作的能力。
(三)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01内科慢性病症(慢性疲劳综合症、慢性铅中毒等)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02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四、在校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校的学习实行年限为3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学制1年。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进行科研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写出文献综述。第二、三学年学习查阅文献,与导师共同商定具体研究课题,进行科研研究,并形成论文。同时参加一定数量的医学实践活动。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通过考试或考查至少取得34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1学分=18学时)(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制定、专业课按二级学科制定)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16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选修课程为考查课。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类型 |
课程性质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应修学分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36 |
2 |
16
|
英语(或日语) |
108 |
6 |
|||
医学统计学 |
60 |
3 |
|||
计算机应用 |
54 |
3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专业基础课
|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
36 |
2 |
8.5 |
|
动物实验学 |
48 |
2.5 |
|||
临床心电图学 |
30 |
1.5 |
|||
中医国故学 |
48 |
2.5 |
|||
|
|
|
|||
专业必修课 |
内科学 |
72 |
4 |
8 |
|
诊断学 |
72 |
4 |
|||
|
|
|
|||
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
|
≥4 |
4 |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课采用导师授课、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列出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考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和专业小论文的形式。专业课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教学、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以增强才干。
教学实践:积极参加教研室教学活动,在导师和主讲教师的指导下,试讲达到要求后,完成本科生《诊断学》或《健康评估》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6~10学时的讲课工作,并参加见习带教、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4.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教研室(学科)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教研室内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预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期刊上公开发表至少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以陕西中医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5.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参加有关教研室的专题研讨会和其它学术活动,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可安排硕士生外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向有关专家请教等活动。硕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
版权所有: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