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观后感
临床1606班 闫双星
伟人之所以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丰功伟绩,那一定与他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建立的三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国人敬仰与爱戴的伟人,在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能够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把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约束自己的准绳,为他以后的执政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他的能力,而是那种扎根心底的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高贵品质,即使在特别困难的生活环境下,他也依然坚持学习,依然热爱生活。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干正事。我想,这就是伟人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不同之处吧。
书中有一个片段我记忆犹新,在1975年大学招生,习近平总书记填报志愿的时候,他的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清华大学,当时因为他上大学的事,在推荐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推荐上去是一回事,后面还有关口,到底能不能上还是未知数,谁也不能给他打保票,在这种抉择的当口,他做出三个志愿都填清华的选择,表现了独特的性格和自我人生设计的理念。他这么做,加大了能不能上大学的不确定性,但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就是因为上不了大学,在农村继续干下去,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不像很多人那样把待在农村,看得凄凄惨惨戚戚,能有离开的机会就谢天谢地了,哪里还顾得上挑挑拣拣了。经过七年的磨练,他在梁家河已经有情似亲人,贴心知己的父老乡亲,已经有殚精竭虑,日思夜想的干不完的事情。即便走不了,又有什么呢?在他被批准上大学梁家河的乡亲们依依不舍地送他离开时,他甚至跟乡亲们说出过“要不然我不走了,继续留下来干”的话,我相信那是肺腑之言,也坚信,不管等待着他的前路是什么,他一定是做好了准备的。
纵观我们伟大中国的发展史,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教师,医生,工人,甚至是农民。抑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科学家,正是由于这些平凡而不平庸,伟大但却谦卑的人的努力,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美好的未来。
最令我感动,震撼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七年的磨练带给他的远不只是能力的培养和意志的增强,更多的是温暖人情的关怀,让他已然把自己当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不断扎根,不断成长,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农村艰苦的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他才会在今天以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依然坚持下落基层,走到人民大众中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
在他下乡期间文化大革命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也是这次革命的受害者。父亲被害,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正是这样的困境,才得以使他蜕变,让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也注定了他从此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中写道他后来返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更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家里帮忙安排一个好工作,选择清闲,待遇优厚的公职或者出国留学,甚至移民国外享受高福利……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岂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去又苦又累的基层呢?我相信我们的主席选择走这条路,与他“为百姓办实事”的抱负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这本书中,受访者都对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高度评价。陕北的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陕北的七年,也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七年中,他敢说敢做敢担当,他也是真的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下乡期间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因为喜欢读书,喜欢写东西,才造就了今天这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国家能有这样一个伟大主席的领导,中国人民会走的更踏实,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作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从来不是他的长度,而是他的宽度,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这有限的生命中,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我们更应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只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更光明的未来。
版权所有: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