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临床1501班 陈彤
每个人不一样的曾经造就不一样的未来,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如今我们都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将领导人曾经经历的事情书写下来供全国人民学习,也是帮助我们人民更加了解我们国家领导人更为细致的个人情况和曾经经历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同文章走向那个动荡的年代。
习近平主席下乡时仍带书学习,很好的印证了书本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理论理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学习,看书,在书中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他在吸收在游荡,他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有了实力才有机会慢慢走到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上。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越来越好的读书条件,便应更加珍惜读书,少年强则国强。
生活中存在逆境。习近平主席年少时被下放到农村,干农活 ,这并没有使他因此而抱怨什么并离开此地,他去做的是适应,比如干农活由少到多,这不仅是身体的适应更是心境的适应,身份的转变没有使他丧失勇气,反而使他多了几分处事不惊,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增强。在那七年里,他不论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去干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主席曾经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但是因为政治身份敏感而屡屡被驳回,但是因其优异的品格,独特的人格魅力等等,最终成为了一名党员。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包含了一名青年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信任和理想。在书中曾提到过习近平主席年少时和人摔跤摔输了,但他没有服气,还是要时不时的和那个人比拼摔跤,这种不服输的傲气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革命感情的建立。习近平主席的知情岁月不是七周,不是七月,而是七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年少时光,习近平主席是和当地百姓们一起度过的。因为关心所以了解,裤子破了乡亲们缝,饿了乡亲们做饭给他吃。习近平主席不仅对乡亲们有浓厚的的感情,更是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习近平主席在当地算是知识分子,当时他身处农村,看到庄稼人目不识丁的现象,设立了扫盲班,教他们识字,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坚定地做好对的事。梁家河所能够种植的田地相对较少,人民生活艰苦。习近平主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当地的情况,想到了修坝,改变现在的状况。修坝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大队上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他的方案。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他的同伴一家一家的做思想工作,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建了一条坝,不仅抵抗洪涝还可以种田,为梁家河人做了贡献。当时还有一项新技术——沼气池,不用电,不用柴,便可以做饭还可以照明,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地没有电和少柴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到四川去学习新技术,回到梁家河村建立沼气池,让大家体验到了沼气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那之后沼气池就在周围普及开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书本知识的获得,实际生活中的操作,带领人民群众干实事,改善生活,习近平主席一步一步走出去,走上去,上大学,当干部,最终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他心中有人民,所以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问题,不忘初衷,不忘当年的理想。在离开梁家河村以后,他更是将自己的理想慢慢付诸实践,他也记得那里的长辈,朋友,尽管不能时常去探望他们,但是经常有书信往来,关心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之类的生活近况。习近平主席年轻时拼搏奋斗的经历,特别是知青岁月对他性格的磨砺,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与他后来在各级领导岗位所做出的成绩肯定是有重要联系的。“人的一生中充满各种偶然性,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但是人内在的意志力,人对精神世界的积极追求,这又蕴含着很大的必然性,我们讲一个杰出人物甚至一个伟大人物,应该重点讲他的成长过程,讲他遇到的苦难,讲他所付出的努力,看看他的成就如何取得,只有过程才能真正给人启迪,给人感悟”。
身份地位是后天的积累,心中所想乃是非常重要的。为人民着想,尽自己之力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不论你在哪一个岗位,尽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聚少成多,造就大的帮助,社会,个人也会更好。
版权所有: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