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一)
信息来源:临床医学院     作者:临床医学院     发表时间:2017-11-30 21:03:22     阅读次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临床1501 刘少康

人们往往惊叹于一个人的成就,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一路艰辛,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就取得的,伟大的东西必定历经坎坷磨难。

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七年时光,从北京到最条件艰苦的陕北,从校园到田地间,期间还历经家庭变故,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坚持了过来。当他终于离开那片土地之后,他却感激的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七年中他在梁家河的的黄土地里扎根、成长,七年的风风雨雨锻炼出了他这一生心系百姓,刚正不阿的内心,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在这里系好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说实话,对于知青岁月,我所知甚少,在我的印象中那仿佛一场浩劫,无数知识青年的命运在此发生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是一段充满经验教训的血泪史。历史犹如车轮,沿着时间的方向滚滚向前,无所谓对错,留下的车辙都是未来前进方向最好的参照物。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令我震撼的是15岁的习近平面对这场浩劫,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没有丝毫抱怨。漫长的七年时光,眼看着一同下乡的知青,都已一个个离开,而他不仅无法离开,而且看不到一点未来的希望,整天面对的是干不完的农活,一心向党却多次被拒之门外。换作是我或许早已认命,娶妻生子、碌碌一生了吧。而他却坚持不断学习,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没有一点屈服:农活不会就学,入党被拒就继续申请,把精力都放在百姓身上,投入到那片土地中。皇天不负有心人,习近平的一切努力,众人都看在眼里,最终不仅破例入了党,还当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格局,是何其大度。当选书记的日子里,在他的带领下开办沼气、铁器铺、修堤坝、修厕所每一件事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为人民解决困难,习总书记这种真抓实干的精神,通过这些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即使后来不入清华学习,他早晚也会走出梁家河,走出延安,为人民谋取更大福祉。

15岁来到这片黄土地,他也曾迷茫彷徨过,但没有消沉,七年的时光,当他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曾说: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一是革命老前辈,二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革命前辈给了他坚定的信仰,陕北老乡给了他宽厚敦实的优良品格。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人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要读的不仅是这七年中的故事,故事不久就会忘记,若我们透过那些故事,领会习总书记身上那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将终生受益。

相仿的年纪,虽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着不同的事,但是我相信习总书记身上那种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我们所面临的任何困难面前都是永久有效的通行证

当今的我们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总是在逃避艰苦的环境,毕业后都扎堆在大城市,不肯下基层。为什么不愿意下基层?我觉的:一是我们缺少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服务他人的精神;二是我们从小在安稳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放不下身边各种物质。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条件比现任何基层都艰苦,他一心服务百姓,促进了梁家河的发展,梁家河也成就了他,教会了他终生受益的东西。作为心怀仁心的医者,无论条件优劣,治病救人都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哪里。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改善基层医疗环境,基层正缺医疗卫生人才,我们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应该有一种攻坚克难的精神,我们应该坚信国家会给我们有力的支持,让我们施展才华,我们的本领不会被艰苦的环境所埋没,深入基层我们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