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三)
信息来源:临床医学院     作者:临床医学院     发表时间:2017-12-02 21:00:12     阅读次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临床1503 石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共鸣。一样的青葱岁月,一样的朝气蓬勃,读起来感触良多,第三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了解伟大领袖的峥嵘岁月,更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心理学里,以七为一个时间点来作为一个记忆周期,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有个知名的纪录片《TUP》,也是以七年为一个节点跟踪拍摄的,七年的时光,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多少?其实心态的成长或许是瞬间的,像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不啼哭,不哀叹,不悔恨,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我想当时仅仅17岁,还未到下乡年龄的习近平总书记毅然决然的选择到陕北来插队,心态上也或许经历了这样质的飞跃吧,此时他的父亲习仲勋先生正在被迫害,那时的社会,让人看不到一点光明,但他没有啼哭哀叹悔恨,习总书记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等别人安排,要自己奋斗和争取。

据当时一起去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总书记踏上离家的火车时只有他的姐姐来送行,家住北京要到贫穷的陕北,第一次离开家的不安,父亲正在遭受迫害,当时他的心里上的压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但正如作家路遥所说过的: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到了陕北总是吃不饱肚子,生活条件卫生条件的差异,身上被跳蚤咬的斑斑驳驳,干农活的辛劳,这些无疑都是对一颗初出茅庐的年轻的心的折磨,可谁又能想到习总书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待就是七年,扎根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并为改变当地的人民的艰苦的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开始从头越。陕北那时的条件不好,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地的农民思想固化落后,习总书记当上了村里的书记,励志要改变那里人民的生活。在不违反当时政策的情况下,勇于打破陈规,让当时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有效率。习总书记当上了村里的书记,带领村民打水井、办打铁铺、裁缝铺,扩大耕地。年轻时的习总书记善于学习新的经验,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他带领学习小组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引进到村里来,让原本落后的山沟亮起了沼气灯,他有耐心,沟通能力强,当一同插队的知青得知习近平当上了插队村的书记时,他一点都不吃惊:近平身上有一股劲。我想是一种执行力吧,有想法就去做,并且能做成做好。别人办不好的事他能办好,别人办不成的事他能办成。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我常常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在最平凡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习总书记的事迹很像现实中的平凡的世界,让人振奋。但这不是普通的励志故事,他让我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伟人的生活尚且有那么多的磨难,一个平凡的人吃苦,算得了什么呢?当我读到主席在修水井,修沼气池时,不惧严寒,不怕脏、不怕累,站在下面去打井挖土,去挖粪修补沼气池的裂缝,等等……。让我了解到习主席一心为民的思想,同时理解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强调文化强国,树立文化的自信,人民有信仰才会有力量,这是主席一直坚信并践行着的话语。在这样坚毅,有能力有信仰的主席的带领下,让人民有了归属感,是对民族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信和脚踏实地的前进的力量。一切为了人民是习总书记坚信的一直不变的信念,当他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就如此坚信着,并践行着,始终如一。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当我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能为之奋斗的信仰,又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骨子里沉淀下来的力量,会不断的引领着我们走向那个目标。

我们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马上就要迎来2020年中国就要实现两个百年行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亚投行都在顺利的进行着,中国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或许许多人会越来越觉得文革上山下乡离我们很远,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读就好,对现实生活并无太多的借鉴意义,但我觉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本指导人生意义的书籍,弥补教育的空缺,它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能做什么。不因一时的挫折,忘记自己的初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它教会我们如何做自己,如何成为自己。当没有月亮时,内心仍是一片皎洁。

春天的道路尽管充满泥泞,但我们依然坚定的向前。尽管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美好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实现,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奋斗和争取。有这样一位坚韧进取,一心为人民的领导人,中国的明天会更好,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