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临床1602 姚阳阳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艰苦的知青岁月里,无论是在劳动方面还是学习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脚踏实地,刻苦认真,扎实基础,田间的一滴滴汗水,指尖笔下的一行行字,都是当代青年人应当树立的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及全社会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范本,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中汲取精华,从中寻找探索我们自己的青春道路,学习习总书记的精神,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为之动荣的是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折服。习主席那个时候求知若渴,上山放羊,到田头锄地都随时拿出书阅读,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梁家河插队七年里,没书看了就去四处借,即使走十几里的山路,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来看书,挑灯夜读,就是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不懈,充分证明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其实回头看看我们读书条件很方便,阅览室宁静宽敞,书架上琳琅满目,可却不珍惜资源,荒于嬉,毁于随,静下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我们的大好时光,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如有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可以让我们养成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拥有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曾几时,青少年时期的习主席也曾迷惘,彷徨。但是七年知青过后,他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志向已定,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在生理上折磨,打压习主席,但却没有使他放弃理想,“为群众做实事”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坚定的信念,促使他一直朝这方面去,让我知道,只有在艰苦坏境中,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磨炼我们的意志,打下人生中精神方面最深,最牢固的基础。永远只有在最基层才能认清现实,在基层历练,积累的才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浓浓的爱国情怀。读完这本书还有一点就是感受到了习主席浓浓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从知青开始就植根于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等重要具有远见的思想,具有热爱人民的伟大思想,也是把自己扎根于这片黄土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去,才深刻体会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青少年一代更要注重爱国情怀,把我们的青春根植于祖国大地,奉献于祖国,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习总书记15岁时去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一种收获一种很好的人生阅历。“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人就应该多磨练,这都是之后成长中的一种财富。作为青少年,我们也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要有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只有像习总书记那样经过磨砺,才适合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习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但是现在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励志创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大致描述了习主席青年时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谓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和教益。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我们应更加珍惜、发扬光大。习主席所经历的事情都是与普通老百姓接近的基层的体验,更能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读者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使用农村的经历,更让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信服度,也更能打动人。一个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这本书记录的并不是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见证了一位彷徨、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这本书给我们传达了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坚定以习主席领导的党中央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非干无以造才。要从主席身上学到的精神运用于我们自身,对比书记当年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自觉做到学校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应当反思检讨,在学习上不能太放松,思想上不能太安逸,踏踏实实向前走。
版权所有: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