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暑假,任弼时同志在长沙的长郡中学读完了二年级,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对于家庭贫困的任弼时来说,不用说毕业后升学,就是读完中学都非常困难,因此,他更加焦急地考虑“出路”问题。
一天,他和同学萧劲光一起在街上走,偶然看到一家画像馆,他站在一张画像招牌前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到商店买了点炭墨和画纸,回到宿舍就画了起来。第一张画得不满意,第二张就画得可以了。他拿去和那个画像馆的招牌像一对照,竟然明显地超过了。任弼时发现了自己的绘画才能(1930年春他在汉口做地下工作时,还以开画像馆作掩护),十分高兴,就对萧劲光说:“虽然社会职业的门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是关闭着的,而凭一技之长似乎也不难活下去。”在当时那个时代,有了一技之长就意味着有了“出路”。但是,任弼时要找的并不是个人的生活出路,他要找的是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不久,任弼时和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所领导的革命组织取得了联系。当时,毛泽东、何叔衡等同志,在五四运动后为了广泛宜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长沙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并组织革命肯年去俄国勤工俭学。革命胜利后的俄国,极大地吸引着任弼时,于是,经毛泽东介绍,他和萧劲光、任作民等同志绕道上海,去列宁主义的故乡寻找革命的真理。临行前,任弼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里面写道:"……人生原出于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故事里的党史》)
版权所有: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陕西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712046